討論區主頁 粵講粵樂 黃霑先生博士學位論文(4b)- 18 | 無發表權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
發表者 | 討論內容 |
---|---|
xxkai | 發表時間: 2012-10-26 04:30 |
開始0係青韻的常客喇。 註冊日: 2010-05-13 來自: 發表數: 160 |
黃霑先生博士學位論文(4b)- 18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4b)《滔滔兩岸潮》時代(1984-1997)
2. 大量生產與青黃不接 香港的音樂市場,一向病在市場狹小。在海峽兩岸都紛紛流行香港歌曲的年代,市場變成無遠弗屆,唱片行業營利及前景都一片光明之際,創作人卻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這是《滔滔兩岸潮》時代的另一大矛盾。本來,在商業社會資本主義運作,有利就會有人才出現。可是,文化工業和一般工業運作,有其不相同處;不是找到個成功模式,就可以不停照辦煮碗製作出來。「情歌」成為主流,變成「大路」產品,但每首情歌還是要個別創作的。本來,在1977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立之時,流行音樂作曲家,連未成為CASH會員的包括在內,大概不足十人。寫詞家略多,亦大概不外二十位左右。到1997年,作曲家成為CASH會員的,有700人,詞家377人,兼作曲作詞於一身的625人。量不能說不多,但在質的方面,就實在難於保持水準。因此,時常出現「行貨」。當然,也有精品。但相比之下,「行貨」多而精品少。產品兩極化,好與壞的差別之大,大得令人搖頭。這種現象,其實和香港的其他工業絕無不同。香港工業,在很多時候,有兩極化的現象出現。最高最低水準的距離有若天淵。也許,多元化發展的結果,必然良莠不齊。百花齊放的大花園,名花異卉旁邊,例有蕪雜草莽。香港社會,既崇尚自由開放,也許對各種水平的作品,都不妨用包容態度看待。與其苛評,不如由歷史與時間自然而然淘汰,總比再墮入精英與精品主義對水準較次的產品趕盡殺絕,更勝一籌。不過創作人青黃不接的現象,令唱片業種下危機。香港流行歌曲的衰敗遠因,是這個時候種下。到一切有條件的環境因素消失之後,香港流行曲本身的不健全就完全呈現。 3. 分眾社會與大眾共識 8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人開始進入「分眾」社會。大部份社會學者都有類似的觀察。吳俊雄和張志偉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一書論「潮流與文化身份」部份的《引言》說香港人在 80年代中期,強調『感性消費』,人人追求別樹一幟的個人風格,開始嘗試擺脫劃一化消費,來顯示個人品味。」而與此同時,社會似乎又有種共同意識。大家對現象滿意,為身為香港人而深感自豪。人人強調自由選擇,努力消費,而極快地對事物生厭,令潮流的流轉異常頻密。但在潮流興起的時候,卻唯恐落在人後,一窩蜂地狂熱追捧。好像80年代香港人流行出外旅遊,往往在長假期有近百萬人同時離港。 「分眾」社會令流行音樂樂壇出現另一陣樂隊潮。當然,組織樂隊在香港並非新鮮事。但在此之前,樂隊是唱歐美流行曲的,對本港樂壇的粵語流行曲創作,並沒有直接影響。80年代中葉興起的樂隊潮流,卻是以創作粵語歌曲為主,他們未必一定自己創作,但卻有幾乎固定的創作班底。例如 Raidas 多數林夕寫詞, 「達明一派」是陳少琪和周耀輝, 「太極」就主要用因葵等。 這些樂隊的崛起,為香港流行音樂注入生力軍,令音樂文化多了一些比較與前不同的歌曲。他們的歌曲,在題材的選擇和寫法,和主流歌曲不太一樣。不過,新意象新手法之餘,樂隊歌曲旋律比較生澀,歌詞也較多沙石。但這些歌曲,善於捕捉青年人的孤寂感,於是亦頗受歡迎。當然,銷量難與偶像級的天王巨星比,但至少,做就了劉以達,黃耀明、黃家駒,黃家強、劉卓輝、等和上面提過的一批創作新血。這群當年新人,後來對香港樂壇,也貢獻良多。樂隊組合,除了個別例外,多數合久必分。中外俱如此,因此今天仍在樂壇活躍的,只有Beyond等一兩隊。 其他即使實力不差的如Chyna或 Facing the world with the empty heart,I could disappear into the dark And you were the one who could make my dreams come true,My dear, it's you。 When you're not around,My heart stood still,Within you'll remain and always will, Illusion says there is another man who would interfere into my plan。 *我愛你, I love you,我愛你, I need you, *More than I ever did anyone,I've never felt like this before。 *我愛你, I want you,我愛你, I need you, *We could be two lovers from the past,And the future is our chance。 When you're not around,My heart stood still,Within you'll remain and always will。 藍戰士(Blue Jeans)等都早已解散。 風中街,灰中土,路中霧,在漆黑中宣告,從前情懷再找不到, 熱與夢,夜與霧,樂與怒,是他所愛所好,世界卻說已經古老, *怎麼知道,夢想之中他的鼓舞,已變做痛苦的控訴, *鬥爭路途(杯中箭,笑中刀)受傷多得不可勝數,卻換來冷嘲式勸告。 像戰士,又再度,用手上結他輕輕傾訴,茫茫然踏上路途, 他清楚,他的歌,真的好,儘管多麼古老,Oh,世界卻愛新的一套, *怎麼知道,用真心高歌的傾吐,世上人,笑稱他老套, *縱使自豪(敢闖過漫長路)但知音偏偏找不到,戰士路,隻身走到老。 本來水平有限的,更經不起市場衝擊。有個別研究流行音樂人士,對「另類」音樂獨具好感,其實,以本文作者的意見,這些「另類」樂隊中,不少樂手的能力未夠職業水平。業餘活動,志同道合,視作聯誼無妨。但一旦要和專業水準的職業歌手相比,便未必可以爭勝。市場經濟,在很多層面上極公平。質高者勝,質素差的,如何「分眾」,「另類」,都難持久。本文限於篇幅,只能對好景未長的樂隊潮有簡單的概括論述。 4. 滔滔兩岸潮 和 我的中國心 1984年,張明敏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每年最盛大的「春節晚會」,會上唱出王福齡作曲,黃霑填詞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馬上走紅,全國傳誦,張明敏成了紅人;歌曲大獲好評。在國內獲獎無數,《晨鐘獎》《改革十年金曲》等,多得不可盡錄,而據《中國新聞社》發的消息,國家主席胡耀邦有次在火車上得見此譜,認為甚有教育意義,特地拿回家中教孫兒學唱。香港報章亦曾摘刊此消息。歌詞寫的本來是海外華僑心態,但在香港,全無聲息,卻在國內,紅極一時,令國內文化部門,開始對香港歌曲稍為改觀。 國內音樂雜誌,如《人民音樂》等,在80年代初期,還是對香港與台灣的流行音樂,很有微詞。雖然「四個現代化」國策,和經濟開放,令大陸市場充斥着香港流行歌曲,但因為意識形態影響,國內政府部門仍然態度保守,只有和香港接近的廣州才知道,門戶既然開敝,就無法再把香港普及文化拒諸門外。作者引述廣東省文化廳「對外交流處」副處長林廸夫的話:「禁是禁不了的,要因勢利導,做好管理工作。」然後到上海電視台播放「無線」連續劇《上海灘》,主題曲風靡上海,人人用上海腔唱「浪奔、浪流」,本文作者在84年到上海,就親耳聽過(註:霑叔也曾經參與「上海灘」嘅演出哩!唔信可以睇片)。 香港普及文化潮才深入內地,真正登陸祖國。不久之後,譚詠麟的《愛在深秋》, 張國榮的《Monica》, 徐小鳳的《順流逆流》, 張學友的《愛慕》紛紛北上。 而香港歌手,由羅文一馬當先,在85年衣錦榮歸,率先於廣州舉行七場個人演唱會之後(註:只找到84年演唱會嘅Youtube,相信內容同85年嘅廣州演唱會差不多), 跟着葉振棠、 李龍基、 陳潔靈、 張德蘭、 梅艷芳、 奚秀蘭、 葉麗儀、 仙杜拉、 汪明荃等,輪流回歸。盒帶的銷數,達至驚人地步。 copyright:本論文一切版權原作者及其取得學位之大學 請留意:Youtube 緩衝較慢,故將文章分段為 a, b, c......... |
Louis | 發表時間: 2012-10-26 08:47 |
青韻是我家! 註冊日: 2006-04-29 來自: Hong Kong 發表數: 583 |
Re: 黃霑先生博士學位論文(4b)- 18 引文:
3. 分眾社會與大眾共識 咁都錯得, 如果我係教授, 一定打完你手板打埋你 pat pat !!! 霑叔, 點解你連自己做過乜嘢都可以唔記得: 《好學為福》合唱:溫拿樂隊/黃霑/華娃 1975 (3:12 開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YURSfi8yg&hd=1 |
shanshan457 | 發表時間: 2012-10-26 17:47 |
開始0係青韻的常客喇。 註冊日: 2005-07-26 來自: 發表數: 201 |
Re: 黃霑先生博士學位論文(4b)- 18 Louis : 佩服..!!!
xxkai : 知到起馬有一個網友係好細心睇你既POST. 值得安慰!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
無發表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