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敬請登入支持
帳號:

密碼:


遺失密碼嗎?

何不馬上註冊!
 主選單
 搜尋本網站

進階搜尋
 誰在線上
線上目前共206
(5人在瀏覽青韻新聞網)

會員: 0
訪客: 206

尚有...
 青韻廿周年特刊重溫
 青韻二十五周年紀念網頁
 聽我彈結他
 有用舊版資訊
舊版青韻民歌網


從01.06.2000以來的訪客
04. 樂手推介 : Peter, Paul and Mary
發表者 阿添 於 2006-12-23 11:04:04 (1111 人氣)
04. 樂手推介



他們是美國民歌史上最受推崇與喜愛的一支三重唱,三名團員分別是Peter Yarrow,Paul Stooky 和Mary Travers。他們三人在開始合作之前,都已經進入演藝界。三人合作的緣起,應該要歸功於當時原本在格林威治村一帶賣唱的Peter。1961年,一位著名的製作人Albert Grossman觀賞了他的演出之後,決定擔任他的經紀人,同時有了組成一支民歌三重唱的構想,用比較流行的方式來和當時正紅的Kinston Trio一別苗頭。除了中規中矩的Peter之外,Grossman希望能加入一個女性的聲音,以及一個富有喜感的男聲,於是兩人開始出去物色可能的對象。

他們首先在Peter賣藝的咖啡店對面的一家俱樂部看上了Paul。大學時代曾經在密西根大學組成一支搖滾樂隊的Paul,充滿了喜感,當時正在表演單口相聲,正好符合了他們的希望。當他們表明來意時,出乎意料之外的,竟然被回絕了。不過他們並不死心,請他再考慮,同時繼續去找理想中的那位女性。在一家民俗中心的牆上,他們看見了一個女性歌手的照片,當然,那就是Mary。她曾在Pete Seeger的唱片裡擔任過和聲的工作,也曾經演過百老匯音樂劇。見面之後,Peter和她言談甚歡,決定合作,於是兩人聯袂去拜訪Paul。

在Paul的公寓裡,三人哼哼唱唱,結果改變了Paul的心意。他們花了七個月的時間培養默契,然後開始以三重唱的姿態公開表演,很快的引起了注意,次年二月,WEA跟他們簽下了合約。五月,他們的首支單曲「Lemon Tree」打進了排行榜,接著,「If I Had a Hammer」、「Puff, The Magic Dragon」、「Blowin' in the Wind」等名曲相繼推出,使他們成了當時最走紅的民歌團體之一。

Protest songs of PP&M at the Newport Folk Festival: -


除了音樂之外,這三個人跟當時的許多民歌手一樣,對於反戰的活動極為熱中,經常參與各種示威活動,甚至被逮捕也在所不惜。1971年,他們希望嘗試開拓個人自己的天空,於是宣告分手,分別推出個人作品,不過並不算太成功。1978年,他們在好萊塢一項反核活動裡再度同台,也開始繼續合作。雖然目前三人都已經不再年輕,但是當年的理想依然不改,仍然繼續利用各種機會和方式宣揚他們追求和平的理念。

More Videos from: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GxJzo9Oxc&mode=related&search=

《彼得,保羅與瑪莉的故事--PART 1》

Peter, Paul and Mary的故事

「如果你錯過了我所搭的這班車,你就會知道我已經離去,你可以聽到火車的汽笛聲傳越百里。」幾十年前,「彼得,保羅與瑪莉」三重唱(Peter, Paul & Mary)的「500Miles」,幾乎是民歌愛好者必聽、也必唱的歌曲之一,而由於這類旋律優美、內容清新又有深度的歌曲,刺激了我們的知識青年,讓他們也開始嘗試用類似的風格,唱出我們自己的歌曲,進而出現了所謂「校園民歌」的風潮。曾經盛極一時的「校園民歌」,造就了許多男男女女的青年歌手,其中有不少後來成了流行歌壇幕前和幕後最重要的人物,因此認真的說起來,像「彼得,保羅與瑪莉」、「瓊拜雅」(Joan Baez)和「四兄弟合唱團」(Brothers Four)等,這些60年代美國民歌運動的重要人物,對流行音樂所造成的影響力,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西元2000年,是「彼得,保羅與瑪莉」開始合作的四十週年,雖然他們都已經是爺爺、奶奶了,卻仍然繼續演唱,那份狂熱與執著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今天我們就來告訴大家這支民歌三重唱的故事。

彼得葉若(Peter Yarrow)、保羅史圖基(Paul Stookey)和瑪莉崔佛斯(Mary Travers)三個人,早在5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分別活躍在音樂界了。1938年出生於紐約的彼得,曾經在康迺爾大學專攻心理學,大學畢業、取得文憑之後,由於對音樂的熱愛,他放棄了本行,前往格林威治村賣唱,被星探發掘了,但是他卻希望以合唱團的姿態來進軍歌壇,因此他的經紀人就建議邀請保羅加入。1937年出生於巴爾狄摩的保羅,青少年時代就參加一些搖滾樂隊,擔任吉他手。後來,他就讀於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期間,由於具有幽默而流利的口才,開始在一些夜總會裡面擔任節目主持人。大學畢業之後,他跟家人遷居紐約,白天在家裡開設的化工廠幫忙,晚間則到格林威治村打工,繼續擔任節目主持人,並且還表演脫口秀,而他所服務的俱樂部,正好就在彼得賣唱的酒店對面。在經紀人的陪同之下,彼得向保羅提出了合作的建議,沒想到卻遭到了拒絕。

儘管保羅婉拒了彼得的邀請,不過他倒是還蠻喜歡彼得這個人的,所以經紀人就建議他再花點時間考慮看看。在彼得的構想裡面,他的團體除了要有一個像保羅那樣充滿喜感的男聲,還要有個清亮的女聲,於是他們又開始去物色那個理想中的女團員。他們來到了一處民俗藝術中心,看到牆上張貼了一位女歌手的照片,那就是瑪莉。1936年出生於肯德基的瑪莉,是在格林威治村長大的,少女時代就迷上了民歌,除了到處賣唱之外,還曾經在民歌宗師比特席格( Pete Seeger)的唱片裡擔任過和聲的工作,也演過舞台劇。彼得跟她談過之後,她對於組成這樣一支團體非常有興趣,於是她和彼得兩人又跑去再找保羅。在保羅的公寓裡,三個人言談甚歡,聊著聊著,就唱起來了。他們唱了一首「 Mary Has a Little Lamb」,結果效果好得出奇,也讓保羅就此改變了心意,同意加入。

彼得 、保羅和瑪莉三個人花了七個月的時間練習彼此的默契與和聲的技巧 ,並且從1961年開始公開露面表演 。1962年二月,華納機構簽下了他們 ,開始推出他們的唱片。同年五月,他們 「 Lemon Tree 」打進排行 , 讓他們一炮而紅 。 接著 , 在同一年的秋天 ,「 If I Had a Hammer」成績更好 , 得到了排行的第十名 , 同時榮獲 「 最佳合唱團體 」和「 最佳民歌錄音」等兩項葛萊美獎。這是他們自己最鍾愛的歌曲之一 ,裡面對政治、對世情都提出了批判 ,也樹立起後來他們許多「抗議」歌曲的模式。事實上,他們三個人之所以能夠情投意合,除了音樂上的理念相近,更因為他們對於政治的思想都是一致的。他們不但在歌曲中唱出自己的想法,還經常一起積極的去參與各種群眾運動,而且數十年如一日,並不像許多人在稍微上了點年紀之後就冷淡下來。

除了政治上的狂熱,彼得、保羅與瑪莉三人對兒童的愛與關懷也是有名的。1963年,他們推出了「Puff, The Magic Dragon」,這是彼得所譜寫的歌曲,用寓言的方式,唱出了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成長的複雜感受。父母,就像是歌曲裡面那隻會噴火的龍,因為有了孩子而感受到無比的歡樂,可是等到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世界,父母又會變得像那隻失去了小男孩的龍一樣,生活在寂寞裡。這首歌曲為他們奪得了排行的亞軍,但是當初它剛剛推出的時候,或許是由於當時美國剛剛開始流行迷幻藥,竟然被不少人以為它是一首講述迷幻藥的歌曲而遭到過某些抵制。

在他們三個人之中,瑪莉的政治思想是最激進的,因為她的父母都是作家,而且擁有許多左傾的朋友。她從小在這樣的氣氛下長大,因此很自然的也就吸收了那些人的觀念。當時,由於越戰的局勢,使得美國朝野大為不安,反戰、以及爭取人權的聲浪到處都是,三個人也不甘寂寞,不但積極的參與各種示威活動、為那些活動免費演唱,更以許多歌曲來向大眾傳遞他們的政治理念。除了他們自己譜寫的作品,政治理念與他們相近的鮑布狄倫( Bob Dylan )作品,也深深獲得他們的認同,所以經常予以採用。透過他們的詮釋,他們把當時還沒有在商業上獲得肯定的狄倫作品唱上了排行榜 ,「Blowin' in the Wind」和「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都打進了排行前十名,使得他們成了狄倫作品最佳的詮釋者,不但因而奪下另外兩座葛萊美獎,更在1963年八月,「Blowin' in the Wind」正當紅的時候,和狄倫聯袂參加美國黑人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的示威遊行。他們成了60年代初期最受矚目的民歌巨星。(未完待續)




《彼得,保羅與瑪莉的故事--PART 2》

或許是由於彼得、保羅與瑪莉的頭幾張專輯持續在市場上熱賣,也許是他們在1963年公開支持馬丁路德金的動作引起了某些爭議,華納唱片直到1964年夏天才繼續推出他們的新專輯。那是兩張一套的演唱會實況錄音專輯 , 很快的就打進了排行的前十名 , 並且成了金唱片。1965年,他們再度發表新作,這回,他們「慧眼識英雄」,採用了當時還沒有多少人認識的加拿大鄉村民謠創作歌手戈登萊特福(Gordon Lightfoot)作品「For Lovin' Me」,獲得了熱烈的迴響。而儘管這支三重唱在唱片市場上的魅力似乎暫時的退燒、沒有能夠繼續有單曲進入排行前三十名,他們的專輯唱片仍然相當受歡迎,仍然成為金唱片。而由於「For Lovin' Me」的成功,他們又另外推出了戈登萊特福的另外一首作品 「 Early Mornin' Rain 」,當時只發行單曲,並沒有收錄到專輯中,後來才放在他們的精選集裡面。儘管這首歌當時只得到第91名,還是成為他們讓人最為難忘的歌曲之一。

早期的彼得、保羅與瑪莉作品,都是非常「標準」的民歌,所有的歌曲裡面,都只有他們三個人以吉他自彈自唱。1966年八月,他們所推出的「彼得、保羅與瑪莉專輯」裡面,他們作出了相當大膽的嘗試,不但部分歌曲採用了鼓,還外聘某些樂手為他們助陣伴奏,「實驗」的意味相當濃厚,讓歌迷們大為驚訝。這張呈現出搖滾民謠風味的專輯,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反應,不過其中最受歡迎的,還是保羅自己譜寫、用老風格演唱的「Kisses Sweeter Than Wine」。

1967年八月,彼得、保羅與瑪莉推出了標題叫做「Album 1700」的專輯,展現出他們在音樂上更大的野心。 這張專輯讓他們再度拿到金唱片,其中保羅跟友人所共同譜寫的「 I Dig Rock and Roll Music 」更成為他們四年以來第一次重新進入排行前十名的單曲,獲得了第九名。接著,他們又以翻唱的鮑布狄倫作品「 Too Much of Nothing 」得到第三十五名,並且收錄在他們1968年的專輯「Late Again」裡面。

所謂「天下事合久必分」,在連續多年的合作之後,儘管已經受到了相當大的肯定,彼得、保羅與瑪莉三個人對於搭檔的事業卻開始有點意興闌珊,暗自思考著何去何從。細心的歌迷甚至還發現,在某些歌曲裡面,瑪莉的聲音竟然消失了,因為她根本沒有進入錄音室。除了舉棋不定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她在這個期間懷孕生子,讓她無法全心投入演唱事業。沒有了瑪莉的參與,他們也無法繼續推出新的專輯,因此只能偶而推出只作單曲發行的歌曲。1969年三月,他們的「Day Is Done」得到了排行的第二十一名。


1969年五月,瑪莉產後復出。由於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有了許多的體認,加上他們三人都喜愛兒童,因此他們推出了一張「彼得、保羅與媽咪」 ( Peter, Paul and Mommy ),收錄了許多首可愛的兒童歌曲,有些是他們自己譜寫的,有些是傳統的兒歌,有些是其他民歌手的作品,甚至更有選自輕歌劇的作品。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歡樂,他們還特別舉辦了一次非正式的演唱會,跟孩子們與其父母一起同樂,其中他們重新演唱了自己當年的「 Puff, The Magic Dragon 」,實況也收錄在這張專輯裡面。這張專輯獲得了極為熱烈的迴響,也讓他們再度奪得了葛萊美獎。

在他們的「 Album 1700 」專輯裡面,曾經收錄了一首「Leaving on a Jet Plane」。 這是約翰丹佛的作品 , 發表在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中 。 當時約翰丹佛還沒有成名 , 所以專輯的銷路並不理想 , 也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他 。瑪莉聽到了這首歌, 非常的喜歡 , 於是提議在專輯裡面灌錄 , 不過並沒有打算發行單曲 。 在他們遲遲沒有新專輯的情況下 , 某些DJ們開始從他們過去的專輯裡面去找比較「 新鮮 」的作品 ,並 且看上了這首歌曲,播出之後獲得了聽眾瘋狂的熱愛,一傳十、十傳百,這首歌很快的風靡起來 , 華納唱片於是應市場要求, 推出了它的單曲 。1969年十二月二十日,「 Leaving on a Jet Plane 」登上了冠軍寶座 ,成為彼得、保羅與瑪莉第一首 、 也是唯一的一首冠軍,同時也改變了約翰丹佛的命運。

華納唱片接著發行了彼得、保羅與瑪莉成軍十年的第一張精選集 TenYears Together: Best of Peter, Paul & Mary」。這張專輯,為他們拿到了白金唱片,可惜卻無法改變三個人分道揚鑣的決定。1970年五月,他們正式宣佈解散,分別展開個人單飛的生涯。彼得專注於他的作曲生涯和政治活動,並且成為一個相當出色的製作人,成功的捧紅了因「Torn Between Two Lovers」成名的女歌手瑪莉麥瑰葛(Mary MacGregor)。保羅受到了宗教的洗禮,用新的風格重新出發,唱紅了 Wedding Song (There Is Love) 」。瑪莉也沒有閒著,不但陸續推出五張個人專輯,還在大學裡開課,講授「社會與其對音樂的影響」,並且到處演唱、主持廣播節目 ,甚至還親自為英國的BBC電視台編寫和演出一系列節目。至於他們後來視在什麼樣的情形之下重新展開合作的呢?下個禮拜,我們繼續告訴你。(未完待續)



《彼得,保羅與瑪莉的故事--PART 3》

上一回,我們說到彼得、保羅與瑪莉三個人在1970年五月宣告結束他們的合作關係,分別展開個人生涯的衝刺。分手之後,彼得除了一手捧紅女歌手瑪莉麥瑰葛之外,還根據他自己過去所譜寫的 「Puff, The Magic Dragon」製作了三集電視特別節目 , 獲得了電視「艾美獎」的提名。保羅除了推出個人專輯,並且在1973年開設了自己的錄音室和唱片公司,捧紅了男歌手大衛馬雷特(David Mallet)。瑪莉的工作行程更是忙碌,不但到處演唱、先後推出五張個人專輯,還在大學開課、編寫電視節目腳本。1978年,彼得發起了反核的活動「倖存的禮拜天」(Survival Sunday) , 老伙伴保羅和瑪莉義不容辭的拔刀相助,參加在好萊塢「碗形劇場」的義演,也促成了他們的再度合作,三個人在1978年的九月 , 聯手為華納唱片推出了一張專輯 「Reunion」,不過接著又繼續各自發展,直到1980年才再一次的合作,展開巡迴各地的演唱,但是這回的合作模式跟過去略有不同,每年只一起舉行大約四十五場的演出,其餘的時間仍然是各忙各的。

1982年,彼得、保羅與瑪莉前往澳洲演唱 , 把當地的演唱實況錄製成一張「Such Is Love」專輯,除了在澳洲發行之外,並且在第二年經由他們自己創立的品牌在美國市場推出。而儘管這時他們已經都不年輕了,對於政治的狂熱依然不改,仍然到處去參加爭取人權的示威活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1985年,他們在中美洲演唱,保羅把自己在當地的感受化成了一首「El Salvador」, 而彼得也特別為以色列的和平會談譜寫了一首「Light One Candle」。 接著,他們為了聲援南非的黑人民權運動,在南非大使館前參加示威,遭受到警方的逮捕,他們毫不在乎,還特別把他們遭到逮捕的新聞照片, 用作他們1986年專輯「No Easy Walk to Freedom」的封面。

1986年,彼得、保羅與瑪莉舉行了他們合作二十五週年的紀念演唱會,全部實況透過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這也是他們三人頭一次在電視上的特別節目,獲得了熱烈的迴響。1988年聖誕節,他們三人舉辦了一次特別演唱會,再度由公共電視網轉播,這次他們破天荒的跟紐約合唱協會的成員合作,還動用了一支四十個人編制的管弦樂團,為他們的音樂帶來了新的表現,全部實況並且製作成專輯發行。1990年十一月,他們三人進入錄音室,推出了 「Flowers and Stones」 專輯,可惜從80年代中期以來跟他們合作的「黃金城堡」唱片公司在這張專輯上市不久就結束營業,幸好他們保有了這段期間所有唱片的版權,因此他們又在1992年重新跟老東家華納合作,不但把那些唱片重新發行,還接著在1993年三月推出了「 彼得、保羅與媽咪 」 的續篇「Peter, Paul & Mommy, Too」。

跟1969年在錄音室製作的「 彼得 、 保羅與媽咪」專輯不同的是 ,「Peter, Paul & Mommy, Too」是一張演唱會的實況錄音 ,這是一場他們和公共電視網再度合作的演唱會,他們三個已經都是爺爺奶奶的資深歌手,為台下許多三代同堂的歌迷們演唱,那些跟他們一起年輕過的老歌迷,帶著自己的兒女和孫兒孫女,一起來重溫舊夢。節目的前半段,他們以輕鬆諧趣的可愛風格,唱出了許多兒歌,現場並且有大約二十個孩子組成的合唱團跟他們合唱。而到了後半段,他們開始唱出許多他們當年的經典,把自己的人權、博愛理念傳遞給未來的主人翁。有不少他們的資深歌迷,在聽到這些歌曲的時候,激動得熱淚盈眶。儘管有人不以為然,這張專輯以及這場演唱會仍然獲得了非常熱烈的迴響。

雖然年歲已高 ,彼得、保羅與瑪莉依然執著於自己的政治理念 。1995年四月, 他們又推出了一張「 生 命 線 」(Life Lines)專輯 ,邀請到了許多位實力派的資深藝人跟他們合作 ,這些藝人包括了比特席格( Pete Seeger )、比比金(B. B. King)、茱蒂柯林斯( Judy Collins )、 艾 美 露 哈 瑞 絲(Emmylou Harris)、約 翰 薩 巴斯欽(John Sebastian)、卡莉賽門(Carly Simon)與露西賽門(Lucy Simon)等十多位 ,有些是他們的前輩、有些是後生的晚輩,有白人、有黑人,有的是民歌手、有的是鄉村歌手,也有的是藍調藝人,但是他們卻有著共同的熱情與理想。這張專輯獲得了極為熱烈的反應 ,也促成了他們隨後共同為公共電視網舉行的一場 聯合演唱會,當然,實況錄音專輯也接著推出。

四十年來,彼得、保羅與瑪莉執著的為舉世歌迷們唱出了真、善、美,或許他們曾經歷經了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但是他們作品中始終洋溢的良知,卻是流行音樂史上相當難得的傳奇,而他們的呼聲,也將永遠烙印在歌迷們的靈魂深處。(全文完)

Source: -
http://www1.iwant-pop.com/

列印模式 轉寄給朋友
此篇文章為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者 樹狀展開
Powered by 青韻民歌網 © 2000-2021